俄罗斯第一任伊凡雷帝为什么将自己视为金帐汗的自然继承人?

关键提要:那是一个扩张的时代,雄心壮志的伊凡有能力有手腕,而且其他国家,不是遭受灭亡,便是被打得一蹶不振,他将自己视为金帐汗的自然继承人,也就不足为奇。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读。

当年伊凡雷帝的父亲瓦西里三世在病重之际,为了保障儿子日后的王位稳定,特意下诏建立了一个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这七位贵族将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岁亲政时为止。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其次还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门庭显赫的瓦西里和伊万·舒伊斯基兄弟(另有父子的说法),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图奇科夫和沃伦佐夫三位大公。按照瓦西里三世的想法,这种安排足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保证年幼的伊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反对派云集的大贵族杜马。

瓦西里三世去世还不到一年,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以摄政会议的王党为一方,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为另一方,权力之争拉开序幕。第一个回合的后党和王党之争以太后叶莲娜的胜利而告终。

太后叶莲娜在摄政四年后的1538年4月3日,突然暴病身亡。史学界一致认为,太后格林斯卡娅是被毒害谋杀的,年幼的伊凡成为孤儿。王党卷土重来,在格林斯卡娅去世后六天,就逮捕了太后的宠臣奥伯连斯基,将其投入监狱处死。以舒伊斯基兄弟为首的王党重新执掌摄政会议,操纵伊凡处理国政。舒伊斯基兄弟虽累世名门,但是对伊凡四世毫无敬意,欺负伊凡年幼,在宫廷上下为所欲为,甚至公开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在瓦西里·舒伊斯基死后,伊万·舒伊斯基成为摄政王。可没有当几天,就在1540年被大贵族杜马驱逐,取而代之的是为人正直的别利斯基大公。过了两年,舒伊斯基再次暗中活动,推翻了别利斯基,再次成为摄政王。舒伊斯基一上台,就对反对他的朝臣们大肆迫害,逮捕杀掉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别利斯基的大臣。

舒伊斯基在权势炙手的时候,只注意监视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却忘了盯住早熟的少年大公伊凡四世。1543年12月29日,在大贵族杜马开会期间,时年十三岁的伊凡四世突然命令手下卫兵逮捕舒伊斯基。尽管当时舒伊斯基在伊凡周围和朝中安插了不少党羽,但是事发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伊凡能有此举,更不敢公开在朝堂之上反对大公。支持伊凡的大臣们趁机一举消灭了舒伊斯基在朝中的势力,同时推举伊凡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尤里·格林斯基为摄政王。

1546年12月,伊凡四世决定开始亲政。次年1月16日,伊凡登上王位,正式自称沙皇。拜占庭大牧首约瑟夫和其他三十六位拜占庭教区都主教承认了伊凡的沙皇称号,得到了东正教会的认可,这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君权神授"和"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的认可,也就是俄罗斯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而莫斯科是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人这个神权和君权交织的双重法律认可。于是,沙皇俄国诞生了,第一任沙皇也就这样走上历史舞台。

雄心勃勃的少年沙皇开始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547年莫斯科大火之后,伊凡四世平定了城中居民因谣言煽动而引发的暴乱,此后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后,伊凡四世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把政权和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这首先体现在军队的作战能力上:当时的俄军装备了十六世纪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火炮,相应地也建立了一个新的军种--炮兵,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经过数年经营,俄军拥有了数量庞大的火炮。

在俄军完成鸟枪换炮的转变后,雄心万丈的伊凡四世决定像祖辈和父辈一样,开疆拓土。第一个目标就选定了喀山汗国,目的已不仅仅是让喀山俯首称臣,成为藩属国,而是彻底征服,把喀山并入俄国领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伊凡三世前后共三次出征喀山汗国。前两次东征因为天气原因和兵力不足而失败。第三次亲征喀山汗国,这一次伊凡四世带了一支15万人的庞大军队,另外配备了150门火炮。喀山抵挡不住俄军的进攻,很快喀山就陷落了,称霸百年的喀山汗国灭亡,喀山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

喀山汗国灭亡后,俄罗斯加紧了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殖民化,俄罗斯各地移民大举向东迁徙,潮水般地漫延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裘皮和木材变成滚滚财富,通过喀山流入莫斯科,使得俄罗斯在同欧洲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喀山就成为了多民族混居的繁华重镇。

随后继续顺利灭亡阿斯特拉罕汗国,在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政治胜利之后,伊凡四世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克里木汗国,并于三年后北伐成功。

在对外扩张频频得分之际,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宫廷内出现的事变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宫廷御医束手无策,马上就有消息说沙皇将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宫去,大贵族们马上就激烈的权力之争,为日后权力划分展开激烈争夺。争夺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公开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迹般地复愈。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同这一地区的邻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的边境线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边境线与芬兰湾平行,距俄境到芬兰湾最近处仅70余公里。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俄罗斯能够在芬兰湾建立一个港口,就可以贯通整个北方通商路线,自行出海,到英国、丹麦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途经波兰立陶宛王国或者瑞典;其次,没有港口城市,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也就无法保证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存在。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欧洲的恐慌。接下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将以俄军胜利告终的立窝尼亚战争变得长期化,参战各方停停打打,不断地和谈、开战,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583年。最终俄罗斯也没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以俄罗斯西北领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领而告终。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娅被毒杀身亡,在丧妻之后,伊凡四世的性格大变,日益变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对周围近臣和贵族们的怀疑逐渐变为猜忌以致憎恨。本来就时时盘算如何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的伊凡四世变得烦躁暴戾,开始对大臣们斧钺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剥夺了所有贵族的领地,宣布所有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权国家,所有受分封的督军、贵族各自代表沙皇统治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来,失去领地的贵族们变成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不但权力遭到剥夺,在经济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在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为格里高利·斯库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号"矮子斯库拉托夫"。

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区,并在消藩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所谓消藩区,就是沙皇直辖区,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辖。消藩区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还有莫斯科城内的几条街道。在消藩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回到了莫斯科。这时候伊凡四世的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南方一直寻隙觊觎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集结兵力,开始进攻俄罗斯。

此前克里木汗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沙皇俄国南部地区的侵袭,但都不是很顺利。

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

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在力量对比悬殊之际仍未敢轻敌大意。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无力抵抗克里木大军的俄罗斯军队只好撤出莫斯科,伊凡四世在乱军之中也仓皇出逃,差点被鞑靼人俘虏,最后在极少数禁军的保护下,逃到了莫斯科以北的罗斯托夫城。

克里木汗国重创俄罗斯,守卫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南部地区的军队基本全军覆没,受命领兵抵抗的大将别利斯基阵亡,莫斯科遭到了沉重打击。德夫列特一世因击败强大的俄罗斯,毁灭莫斯科这个辉煌战果被称作"塔赫特·阿里甘",意为"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为克里木汗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德夫列特自己也觉得其历史成就简直可以和欧洲人当年称之为"毁灭王子"的撒马尔罕汗国的铁木尔大汗相比。

德夫列特给逃走的伊凡四世发去一封书信,要求伊凡四世免去沙皇称号,允许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复国。伊凡四世答应了德夫列特一世的要求,该称自己是莫斯科大公,同时答应阿斯特拉罕汗国复国,但同时拒绝了喀山复国的要求。

德夫列特一世的大臣们建议接受伊凡四世的回复。但这时德夫列特一世并不满足于到手的成果,恢复两个鞑靼汗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他的胃口。他觉得应该就此机会,彻底征服俄罗斯,建立以克里木汗国为首的庞大帝国,重现当年金帐汗国的辉煌。

在拒绝了伊凡四世的求和请求之后,在1572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还要庞大得多的军队,发兵攻打俄罗斯。由于德夫列特一世在攻打俄罗斯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果,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克里木汗国的军队,指望在二次北伐莫斯科的战争中分得一杯羹。

伊凡四世很快就听说了克里木汗国组织起来的巨大军事力量,因此他也在积极备战。俄罗斯国内虽然因政局动荡,饥荒和瘟疫导致国力空虚,但上次战争的惨痛结果使得各派放弃前嫌,竟然临阵达成了空前的团结。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德夫列特没想到一鼓可下的莫斯科能够在短期内组织起这样顽强的抵抗,为开战后的失利大为恼怒。这时他犯下了一个轻敌的错误:由于误判敌情,他没有命令主力部队全力压上俄军防线,一举击垮守军,而是把精锐部队逐次投入战场。最后,在混战中率领克里木联军前锋部队的汗国王子阵亡,德夫列特一世在为数不多的亲兵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回克里木汗国。俄军全线反击,将剩余的克里木联军残部打回南方。在此后的百余年里,克里木汗国仍然在每年春夏季节出动骑兵,侵扰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但在莫洛季战役以后,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丧失了深入俄罗斯腹地进犯莫斯科的实力。

也就是在这一年,劫后余生的伊凡四世下令取消了消藩。

晚年的伊凡逐渐陷入昏乱,终日不理政务,常常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以接见外宾,向客人炫耀所藏珍宝为乐。1584年3月18日午后,克里姆林宫里的丧钟敲响,宣告伊凡雷帝病逝,时年54岁。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大贵族鲍里斯·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两人联手,通过沙皇的近臣给他服下了含有毒药的食物,除掉了伊凡雷帝。

回头说,伊凡四世亲政之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包括没有能力实际统治,但是建立了居民点的偏远地区,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统治末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54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比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总面积加起来还要大。和祖辈伊凡三世、父辈瓦西里三世相比,征服喀山汗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征服诺夫哥罗德和斯摩棱斯克,此外阿斯特拉罕汗国被征服,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俄国版图,南方的大小诺盖汗国、东方的西伯利亚汗国在被击败后称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也成为沙皇俄国的忠实保卫者。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达到120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此外,伊凡四世还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的重大改革,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俄罗斯国家的整体实力,对日后俄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伊凡雷帝在消藩时期的大举杀戮造成国内政局动荡,招致强敌入侵,造成惨重损失,但最终俄罗斯还是保持了独立和完整,并很快地恢复了过来,在劣势中顽强抗争,凭借微弱的兵力一举击败强大的克里木联军,使得克里木汗国一蹶不振。

斯大林和彼得大帝都把伊凡雷帝当作榜样,并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如何在阴谋和冷酷中成长,如何同贵族们作斗争,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最后达到权力顶峰。

西湖小雨

关于作者:西湖小雨 观点:12125

节物荆吴旧,嬉游禁掖闲

为您推荐

评论